人民日报 | 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:世界文明书架不能缺少中国专柜

来源:人民日报海外版

作者:

2024-11-27

  

1.png

       近日,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”及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“一带一路汉学话语体系研究”项目提供学术支持的汉学访谈《西班牙汉学家高伯译:世界文明书架不能缺少中国专柜》一文刊载于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第11版。

  文章由“世界汉学家口述中文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史”项目组成员、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周思蕊采访并撰写。

2.png

  20世纪以来,西班牙汉学家凭一腔热忱研究中国、译介中国,打破了文化隔阂,为西班牙乃至整个西语世界打下当代汉学的基础。西班牙汉学家、翻译家,格拉纳达大学教授高伯译就是其中之一。正是得益于他的译介,西班牙读者才有机会接触到《韩非子》《孙子兵法》《山海经》《搜神记》等中国经典。

3.jpg

高伯译的部分译作书封。从左至右依次为:《老残游记》《韩非子》《诗经》《中国古典神话》。

  2023年,高伯译参加了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。会后,他在多个场合表示,自己要做“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,为沟通中外文化、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”。

赋予经典时代内涵

  上世纪80年代,西班牙汉学家杜善牧在晚年出版了整部《诗经》,获得西班牙国家翻译奖。当时还在攻读翻译学位的高伯译深受触动,他意识到《诗经》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,地位堪比荷马史诗,而杜善牧的译文让西班牙读者第一次读到了完整而非节选的、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文学。受其影响,高伯译坚定了一个信念:要真正了解翻译,需要到一个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。从此,中文学习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。

  1993年,中文“零基础”的高伯译来华留学。因为语言不通,他甚至走错了学校。此后3年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中文,既学现代汉语,也学古代汉语。毕业后,他没有回国,而是在首都师范大学一边教西班牙语,一边继续精进中文。

  与杜善牧一样,高伯译对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,并发现这些古老的作品不仅深刻影响今天的中国人,对现代社会追求“幸福”“和平”“智慧”的各国民众都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。

  如果说杜善牧当年所译《诗经》为中国文学在西传播打开了局面,如今面对世界和中国的巨变,高伯译敏锐地意识到重译经典才能吸引新的读者群体,唤起跨语言、跨地域、跨时空的共鸣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高伯译在其重译的《诗经》版本中增加长达23页的导读,为西班牙读者详细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变、主题内容和传播阐释。

  在高伯译的笔下,“窈窕淑女”不再是杜善牧版本中“端庄正直的少女”,而是“善良美丽的她”。高伯译认为,取材民间的“国风”应该是人性的自然流露。所谓“道德”固然是高标准的价值追求,但人们对“美”的理解,首先应是直观而质朴的。《诗经》不是《圣经》,唯有还原里面的真性情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,体会到中国文学和东方美学的无尽魅力。

  自此之后,高伯译在中国典籍译介的道路上笃行致远。他发现,当地读者对中国哲学的认识多局限于道家思想,对其他诸子百家知之甚少。于是自1998年起,他先后翻译了《韩非子》《公孙龙子》《孙子兵法》《易经》《道德经》《庄子》和《孝经》,创多部中国典籍首译之功。相比半个世纪前,杜善牧译本受到基督教世界观的影响,流露出其传教士身份特征,高伯译则更忠实于中文原版的语义表达,还原中国古人对“天”“道”的朴素崇拜和对“善”“恶”的人性追问。

  近20年来,高伯译还翻译了《山海经》《搜神记》《还冤志》《博物志》等中国神话、志怪小说,致力于通过民间经典激发当地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,同时也为当地中文教学提供重要参考。这些译本在西班牙获得不错销量,展现了包容开放的文化交流态度,和当地读者渴望真实、客观认知他者世界的真诚愿景。

坚持投身翻译事业

  2012年,高伯译组织中、西、美、英、法、德17位专家,共同撰写《中国:一个伟大文明的过去和现在》。高伯译根据每章内容提炼出词条索引,按字母排序后形成一套中国“关键词”,读者可以按图索骥,根据专家论述了解这些中国语汇的文化内涵。

  关于编书的动机,高伯译的回应很简单——因为在西班牙大学里缺少这样一本介绍中国全貌的“指南性著作”。如今,西班牙对重新认识中国的需求非常迫切,然而西班牙的高校却不时陷入“书到用时方恨少”的窘境。在他看来,这是几百年来欧洲中心主义造成的缺陷,也是全球化以来,自认为掌控世界的西方人的悲哀。

  在一次采访中,有人问高伯译:“不了解中国文化,我们错过了什么?”他回答说:“想象一下,我们坐在一个书架前,上面摆满了从古至今各民族的伟大作品。而在这些非凡的书籍中,你只能拿上西方写的那一两本。因为大量出自中国的典籍你看不懂,也不愿去看。”

  “我的兴趣集中在中国的优秀文学上,这是一个无尽、深邃、多样且惊人的领域。”高伯译说,“我的兴趣更偏重中国古典文学。在我看来,中国古典文学传递的有关艺术与精神的信息,对当代各国读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。可以说,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当今世界照亮了一条道路。”

  世界文明的书架不能缺少中国专柜。在高伯译看来,翻译的作用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,更是对世界认知的完善。

  西班牙和中国都是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。两国开展文明交流互鉴,不仅为夯实友好民意奠定了基础,也为推动不同文明繁荣进步提供了动力。高伯译相信,自己坚持投身翻译事业,推动更多中国书籍的翻译出版,并为这一事业培养更多西班牙语译者,这是一条通向两国长期交流与合作的友谊之路。

不懈传播中国文化

  不久前,西班牙重要智库“知华讲堂”为高伯译授奖,表彰其多年来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。从初学中文至翻译31部中华经典,高伯译完成了其“翻译截然不同文化”的初心愿望,在西班牙当代汉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常常对学生说:“今天的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都更加紧密,与中国交往合作不是想不想的问题,而是怎样才能做好的问题。”他大力推荐学生们赴华留学,在异域环境中真实感受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”所蕴含的多元文化魅力。

  在高伯译看来,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,要想了解中国、翻译好中国的文学作品,就必须从学习中华文化开始。

  “经常有人问我学中文难不难,”高伯译说,“其实,这取决于你的愿望和环境。学习中文在本质上与学习其他任何语言是相同的。如果你想更直接地与这个伟大的文明对话,那就努力去学。如果你想找一条学好中文的捷径,那就去中国。得益于中西关系发展,今天去中国要比30年前容易得多,两国之间的共同话题也比30年前丰富得多。”

  高伯译相信,随着两个国家、两个文明以及各自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不断加深,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定会更加牢固、更加融洽、更加富有成果。

责任编辑:吴文志